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武汉病毒研究所在HIV-1 B’毒株的分子进化及分子特征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 时间:2008-09-01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有关HIV-1 B’毒株的分子进化及分子特征性研究论文发表于世界艾滋病研究权威学术刊物—《AIDS》(2008 22(14):1851-1858),《AIDS》杂志该论文审稿专家认为:“本文最有价值的地方即在于其仔细和详尽的遗传分析以及有关全球B和B’亚型种系发育的描述”。
   武汉病毒研究所杨荣阁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和Simon Rayner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一年的合作,通过对所有HIV-1 B’毒株的系统进化和分子特征的综合分析,从全球角度详尽阐明了HIV-1 B’毒株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B’毒株传播速率较其他主要HIV-1流行毒株传播迅速,近年进化减缓的趋势等B’毒株的分子进化规律。此外还分别在B’毒株的Gag蛋白p17和Env蛋白V3区发现了9个和8个B’毒株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并推断其中一些位点可能与B’毒株的传播特征及其受体嗜性等有一定关系。该研究对B’这一亚洲HIV流行性奠基毒株进行的全面分析,为HIV在亚洲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毒株的疫苗设计方案等,都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和十分重要意义的研究结果。
      HIV-1 B’毒株是亚洲流行的HIV-1三大主要毒株之一,特别在我国中部地区既往采供血HIV感染者中广泛流行。同时B’毒株与其他HIV-1亚型毒株的共流行,催生了多种HIV-1重组型病毒。这些重组病毒在亚洲的HIV-1流行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其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对亚洲国家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因此B’毒株的起源、分子进化和分子特征,以及B’毒株对亚洲HIV-1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研究,对艾滋病预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杨荣阁研究员长期从事HIV/AIDS基础研究工作,带领其科研团队开展了HIV分子流行病学及HIV耐药形成机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Simon Rayner研究员为我所生物信息学学科组组长,在大规模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武汉病毒研究所  李晶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