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战斗堡垒与创新先锋

武汉病毒所多位青年科研骨干入选湖北省青年人才项目

  近日,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印发通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曼丽、胡杨波、邱洋、杨兴娄4位青年科研骨干入选湖北省青年人才计划。该计划面向湖北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产业等领域遴选100名德才兼备、表现突出、行业公认、专业能力强、创新活力足、成长空间大的优秀青年拔尖人才,旨在推进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青年人才储备。

 

 

  王曼丽,1981年出生,武汉病毒所学科组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病毒感染及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特别是在高致病性布尼亚病毒及新冠病毒的感染机理和抗病毒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新冠疫情暴发后,王曼丽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投入到抗病毒药物筛选工作中,与军事医学研究院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瑞得西韦、氯喹/羟氯喹、阿比多尔等一批在体外具有良好抗新冠病毒活性的药物,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科院人才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Cell ResearchSTTTSmallCell DiscoveryPLoS BiologyJ Virol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8篇,其中2篇文章被F1000prime推荐收录。关于瑞德西韦的论文(Wang et al., Cell Res, 2020)在Altmetric评出的2020年全球最受关注文章Top100中位列第10,并作为标志性事件入选《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信息、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纪事》,迄今被引用2900余次。获得中国及香港发明专利授权8项。曾荣获/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目前担任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SIP)病毒学分部委员、全国病毒学青年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学术任职。

 

 

  胡杨波,1984年出生,武汉病毒所学科组长、研究员。长期聚焦人类病原微生物基因转录过程的调控机制,鉴定了分枝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细菌中RNA聚合酶互作蛋白,揭示了其中如RbpA、RapA、McdR、EcmrR等多个RNA结合蛋白在转录复合物组装、启动子识别、起始转录、转录循环等多个过程的调控分子机制,阐释了细菌RNA聚合酶ω亚基和锌离子结合结构域(ZBD)的新功能,合作解析了关键的转录复合物结构,提出了细菌“G-13G-14”新元件的非经典启动子类型和ZBD摆动识别非经典启动子新模式,阐明了RNA聚合酶作为抗菌药物开发新靶点理论信息。同时将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应用于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发能特异性表达和递呈抗菌肽、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重要抗原、中和性抗体等多功能重组肠道益生菌,为病原微生物防控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承担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湖北省等专项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 CommunEMBO JNucleic Acids ResmBio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曾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并获评优秀会员;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六届基础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遗传学会理事等职务。

 

 

  邱洋,1985年出生,武汉病毒所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RNAi抗病毒免疫和病毒逃逸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揭示了哺乳动物RNAi的抗病毒免疫功能和生理学意义,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病毒逃逸RNAi免疫的策略,发现了病毒激发与逃逸RNAi免疫对其致病性的作用,提出了基于RNAi通路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新策略;新冠疫情期间,解析新冠病毒致病机理并挖掘生物标志物。其研究成果助力于开辟哺乳动物RNAi免疫的新领域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ImmunityCell Research、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AdvancesCell Host Microbe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篇。申请多项国内发明专利7项,PCT专利及进入美日澳5项,授权1项。曾荣获/入选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湖北省英才开发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目前担任全国病毒学青年委员会委员等学术任职。

 

 

  杨兴娄,1984年出生,武汉病毒所青年研究员。长期从事冠状病毒和丝状病毒等烈性病毒的病原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世界上首次分离到3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证实可用人ACE2为受体,为SARS病毒的蝙蝠起源提供了证据;首次获得国内蝙蝠丝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证实可用人NPC1为受体,为广谱抗丝状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思路。在新冠疫情期间,率先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证实新冠病毒可用人ACE2为受体,参与瑞德西韦和氯喹等抗病毒药物筛选,建立了转基因小鼠和恒河猴感染模型,协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生产,并基于建立的动物模型完成了灭活疫苗的保护性测试实验,为科技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承担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22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序第五)、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序第三)。

 

  近年来,武汉病毒所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制定组内研究员、青年研究员等政策,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培养出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制定特别研究助理制度,加大对优秀博士后的吸引力度,储备青年后备人才;开展青年年度人物、优秀青年科研骨干等表彰奖励,宣传典型事迹,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人员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未来,武汉病毒所将围绕“十四五”规划主攻方向,加大引进和稳定青年人才工作力度,强化责任担当和使命驱动,培养致力于生物安全领域研究的“硬核”青年科技力量。